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066xs.com

第292章(1 / 2)

于大人捏了捏鼻子,疲倦地叹了口气,一欠身出了轿子,大步流星地穿过了兵部衙门的小校场,沿路不少来往胥吏,见到他都立定了行礼,于大人不假辞色,丝毫也不理会他要烦心的事情太多了,一时还照顾不到这虚礼上来。

着急忙慌的,总算是把嗣皇帝的登基典礼给办了,于大人也是走马上任,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兵部诸事,并且是将军权给拿到了手中,他已经先行派出了素日里看好的几位卑官前去京外重镇牵制瓦剌,若能抵抗那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能给京城决战争取出多几日的准备时间。

要指挥这样一场不利因素极多的京城保卫战,于大人该有多繁忙就不必细说了,要历数他手中的坏牌,也可以不停歇地说上半日的功夫,不过这些事还不足以给他造成太多心理压力。要知道,于大人可是在征汉庶人一战中出头的,他并非不懂军事的初哥。作为一个未经选入庶吉士的普通进士,这些年来能够顺利坐到兵部右侍郎的位置,而且颇有名声,其心计胆色,也必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较的。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于大人是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虽然各种细节都没少过问,许多计划更是来回思量,但取胜的信心却还是不小的。

不过,这并不说明他的心情就有多悠哉在于大人看来,不论是嗣皇帝登基,还是瓦剌进犯京城的危机,实际上都是大风波的开始而已,土木之变最大的问题和最深远的影响,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浮出水面,事后局势会怎么发展,连他都根本无法看透,有了罕见的‘身似浮萍、心如飘絮’般无法自控的感觉。

就说现在吧,嗣皇帝登基了,按说皇帝的了解,直接曾上本参过贵太妃的娘家,也是因为此事,贵太妃娘家在民间名声其实一般,其一家人也是多年来低调得几乎是连家门都不敢出。现在贵太妃得势,很难说尘埃落定以后,会不会想起当年的往事,然后来个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烦恼而已,于大人担心的是另一件事就他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处理了王振族人以后,百官对先帝的愤怒,有所消散,毕竟是天子,虽然受奸臣蒙蔽,闯了这么大的祸,但以一个大臣的心思来说,还是没有什么责怪他、怨恨他的想法,毕竟,那可是君父啊对于他身陷敌手,还要受贵太妃及嗣皇帝母子俩联手打压的事,很多人是不忍心的。这份忠君的心思,在重臣中还淡些,但越往下却越是根深蒂固,已经有不少门生故旧,若有若无地探过于大人的口风,想要试探他对于迎回‘先皇’的态度。

若单只是如此,那也罢了,于大人还不至于这么忧心,不过因为多年前的往事,于大人对于贵太妃一直都是很留意的他总是要了解自己潜在仇家的势力么。和一般高傲的文臣不一样,他对内廷的许多纠葛也都是有几分了解,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很令他在意,此事还是多年前礼部尚书胡大人透露给他:如今的东厂厂公柳知恩,在二十多年前南京闯宫一事中,乃是护在贵太妃身侧的心腹。

一旦知道此事,再略加打听,也是不难刨出旧事:柳知恩在章皇帝年间,曾于贵太妃身边服侍了两年,之后才被提拔到南京司礼监,后来下西洋,回宫进东厂,一步一步都是走得很稳当。以他在北京未入司礼监,出京多年还能被章皇帝记住的下西洋这些线索来看,背后肯定是有人在章皇帝跟前美提拔,才能不断得到机会这个人是谁,还用得着猜吗?

天子圣听,从来都不是不能蒙蔽的。即使有厂卫在,只要厂卫也是朝廷的一份子,终究就要受到朝廷的影响,也不是完全忠心耿耿,什么消息都往上报。若是换做别人在东厂厂公的位置上,于大人都不会忧心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功成名就了,无谓得罪一整个意见群体,尤其是将来如何还不好说。这些私下不满的议论,未必会往上报去,激化事态。

但以柳知恩这些年来行事的风格看,他却是那种有恩必报的人物,几次策对时,对贵太妃、郕王的恭顺都是装不出来的。于大人有九成把握,京中这危险的动向,肯定是被他上报给了贵太妃。

贵太妃这个人,当年被自己参了一次,以后二十年,徐家人几乎都没有声音,在贵戚中是独树一帜这女人很狠啊!对自己的家眷都是约束得如此严格,在文华殿里,逼迫有发病可能的太后,也是一步都没有留情。若是郕王的性子,只怕还做不出弑兄的事情,但如今京里局势,以贵太妃的作风来说她只怕会直接把先帝一系杀个干净,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

思及此,于大人的眉眼又阴沉了几分,脸上也是难得地浮现出了动摇之色。

他不是吏部尚书王大人,把拥立郕王看作是自己的又一次政治投资。于大人自忖自己虽然不乏算计,但也还是和那些俗流有本质区别,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还是立得住的。拥立郕王是保住国朝北方基业唯一的选择,比对‘先帝’的忠心要更重要得多,于大人并未曾后悔过。说实话,他心里对‘先帝’也不是没有意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